小朋友好似有「拖延症」?大小事都拖住唔做 背後原因係被大人比較能力,引發自卑心重、無自信?

撰文:阮慧敏
家庭動力心理治療師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會員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認證輔導師
yuene@familydynamics.com.hk
www.familydynamics.com.hk

 

李太帶着十歲的女兒瑪麗怒氣沖沖地來到輔導室,比起預約的時間遲了二十分鐘。李太氣急敗壞地向心理治療師道:「對不起!我本來預早三十分鐘前來,但瑪麗卻一如以往同我『唱慢板』!我真沒她辦法。」

 

瑪麗垂下頭,不發一言。

 

李太彷彿沒有察覺女兒的反應,續說:「我一直催她早點出門,但她只說:『等一等!再給我點時間! 』她做功課又拖延,老師明明給她一個星期交的功課,我叫她早點預備,但她沒理我!一路拖……到頭來她又是等到限期前一天趕工至凌晨!真激氣!正所謂『我急佢唔急!』我看她的功課不算艱深,不明白她為何一直拖,弄到成績每況愈下。反之,哥哥做事有板有眼,成績優異,她就是半點也學不到他!」

 

瑪麗聽着媽媽的「炮轟」,頭比之前垂得更低,手緊握拳頭。

 

心理治療師先安撫媽媽的情緒,再邀請瑪麗坐近治療師的身旁,給予這小女孩安全感和支持,細心地聆聽她的心聲。

 

瑪麗的父母是成功的專業人士,言語之間表示希望子女能成才,繼承衣缽。瑪麗一直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,眼見父母在親戚朋友面前誇獎哥哥優異的學業成績,內心也渴盼自己也能像哥哥一樣出眾,可惜無論她怎麼努力,也力有不逮。久而久之,她內心充滿失敗的恐懼,變得越來越無信心,擔心一旦着手做功課或準備考試,反而突顯出自己的無能。於是,她借不斷地拖延做事情的時間,將自己置身在一個糟糕又緊迫的處境中,為可能的失敗尋找藉口作為「自我防禦」:「我沒努力而已,不是我能力不行。」

 

有時,瑪麗若是僥倖取得不錯的結果,則會成為一種正強化的力量,讓她不斷地重複上述的行為模式:「就算我拖到死線前才開始做,也會取得不錯的結果,那何苦早早開始呢?」

 

再者,拖延有可能是一種被動的攻擊。李太為了惡補瑪麗的學業成績,私自安排了一系列緊密的補習給她,瑪麗處於自我控制感較低的情境中,面對權力位階更高的父母及老師,不敢直接對抗 ,無法表達自己並不喜歡補習。 瑪麗在日復日的拖延中,重新拿回自己的控制權,並且隱晦地表達內在的憤怒:「為什麼是我?我不喜歡補習! 」這股暗湧的憤怒慢慢演變成與媽媽的角力,處處和她「拉鋸」,彼此捆綁得越來越緊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告別拖延症

瑪麗明白拖延背後的原因,嘗試對自己多一點接納與了解:「我害怕發現自己做不好的事情,是否壓力太大?拖延是否一種對自己的保護?」找到背後的原因,並勇敢面對真正的問題。

母親不再將兄妹互相比較,給予女兒無條件的關愛。

 

瑪麗客觀地評估自身的拖延傾向及未來的時間資源,將任務細分為幾個部分,具體地落實每天的進度,完整地規劃好自己的生活。

 

瑪麗在完成每天的任務進度與事項後,立即給予自己一個小獎勵;反之,若沒有完成,聽聽音樂,使心情重歸平靜,而不是自我懲罰或內疚自責,使自己陷於惡性循環中。

 

李太和女兒在接受適切的心理治療後,成功告別拖延症,彼此的關係亦大有改善。